乌克兰“蛛网行动”重塑战争格局

乌克兰发动代号“蛛网行动”的无人机袭击
2025年6月1日,乌克兰发动代号“蛛网行动”的无人机袭击,重挫俄罗斯境内四座空军基地。(图源:乌克兰安全局)

【纬度新闻网】6月1日,乌克兰安全局(SBU)发动代号“蛛网行动”的无人机袭击,一举打击俄罗斯境内四座空军基地,摧毁或重创41架军机,损失高达70亿美元。这场行动不仅重挫俄军航空力量,更被军事专家称为“未来战争的缩影”,对全球军事战略提出新的挑战。

这次行动历时18个月筹备,展现了乌克兰在资源匮乏下的非凡创造力。与以往直接从乌克兰发射远程无人机的做法不同,乌克兰特工将小型四旋翼无人机走私到俄罗斯,藏在木制房屋状的伪装结构中,再用卡车运到目标基地附近。行动当天,卡车顶盖遥控开启,释放117架无人机,精准袭击了位于伊尔库茨克、穆尔曼斯克、伊万诺沃和梁赞的贝拉亚、迪亚吉列沃、奥列尼亚和伊万诺沃空军基地。

这些无人机利用俄罗斯本地移动网络导航,可能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定位,成功绕过了俄军S-300和S-400防空系统。由于无人机从目标附近短距离起飞,俄军防空部队几乎来不及反应。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航空专家贾斯汀·布朗克称,这次行动是“乌克兰特种部队的惊人胜利”,凸显了低成本无人机对高价值目标的致命威胁。

乌克兰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在办公室里研究俄罗斯战略航空基地的地图
乌克兰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在办公室里研究俄罗斯战略航空基地的地图。(图源:乌克兰安全局)

据乌克兰方面透露,此次袭击重创了俄军战略轰炸机群,行动损毁约34%的俄军巡航导弹运载平台,包括Tu-95“熊”、Tu-22M3和Tu-160“黑杰克”轰炸机以及A-50预警机。这些飞机是俄军对乌克兰城市和基础设施实施远程打击的核心力量,损失将大幅削弱其空袭能力。布朗克指出,即便只有半数报称的41架飞机受损,也会对俄军远程打击能力造成“重大冲击”,因为这些老旧机型早已停产或减产,替换成本极高。

更令人意外的是,袭击暴露了俄军后方基地的脆弱性。卫星图像显示,受损飞机多停在露天,未有加固机库保护,部分甚至堆放轮胎试图干扰无人机视觉引导,效果甚微。贝拉亚基地距乌克兰前线超过4000公里,俄军显然未料到如此深远的打击,显示其战略纵深不再安全。

“蛛网行动”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彰显了乌克兰在西方支持有限下的战略独立。立陶宛前外长加布里埃柳斯·兰茨贝吉斯指出,这次行动未见明显的西方情报或后勤支持,表明乌克兰凭借国产武器和创新战术即可取得重大突破。乌克兰驻美大使奥克萨娜·马尔卡罗娃称其为“防御性成功”,是对俄军轰炸乌克兰民用目标的有力回击。

康奈尔大学无人机专家詹姆斯·帕顿·罗杰斯表示,乌克兰用数百美元的FPV无人机摧毁价值1.5亿美元的轰炸机,展现了低成本武器对高端装备的“不对称”优势。这种“潜伏无人机”战术,通过走私、隐藏和近距离发射,绕过了传统防空体系,可能被俄罗斯及其他国家效仿。瑞典国防技术公司负责人卡尔·罗桑德警告,这种战术标志着战争进入新阶段,敌后“休眠”无人机或将成为常态。

“蛛网行动”为全球防务体系敲响警钟,它暴露了传统防空系统的短板。俄军基地的雷达和干扰设备对近距离小型无人机群几乎无能为力,促使各国重新审视防空策略。例如,配备光纤控制的无人机可规避电子干扰,迫使军事基地需部署更多近程防御系统,如激光或高射炮,但成本高昂。

俄军飞机的露天停放使其成为“无人机猎物”,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同样面临机库不足的问题,由此凸显了加固机库的迫切性。据报道,中国拥有足够加固机库,但其他国家需投入巨资以应对类似威胁。

乌克兰的战术创新可能引发全球无人机军备竞赛。帕顿·罗杰斯质疑北约基地能否抵御类似攻击,并警告无人机将不再局限于固定战场,可能隐藏在敌方境内伺机而动。

国际防务专家认为,“蛛网行动”不仅是乌克兰对俄军的战术胜利,更标志着无人机战争的革命性飞跃。它提醒全球军事强国,技术创新与战术灵活性正在重塑战场规则。正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所言,这场行动“将载入史册”。然而,俄罗斯在战争中展现的快速学习能力也不容忽视,未来或将采取类似战术反制。全球防务体系必须迅速适应这一新现实,否则可能在下一场“蛛网”中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