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湄公河支流重金属污染,中国使馆回应支持科学调查
【纬度新闻网】据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消息,针对近期泰国境内谷河、塞河等湄公河支流出现重金属超标现象,疑似与中国企业在缅甸采矿活动有关的报道,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发言人周日(6月8日)回应记者提问,表示中方高度关注此事,支持泰缅双方通过科学调查和友好协商解决问题。
据《曼谷邮报》等媒体报道,泰国污染控制部门(PCD)在2025年3月19日至5月16日期间,对谷河(Kok River)、塞河(Sai River)及湄公河部分河段进行了三次水质和沉积物采样,结果显示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最高砷浓度达0.44毫克/升,远超安全标准0.01毫克/升。污染源被初步追溯至缅甸掸邦(Shan State)上游的采矿活动,特别是由中国投资者支持的黄金和稀土矿开采。这些矿区多由缅甸联合佤邦军(United Wa State Army)控制,涉及使用氰化物等化学物质,存在废水未经处理流入湄公河支流的风险。
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对此表示强烈担忧。泰国清莱省居民计划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举行集会,呼吁泰国、缅甸、中国及佤邦当局采取行动,停止污染源,并提交请愿书要求跨国合作应对环境危机。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发言人表示,中方高度关注泰国境内湄公河支流重金属污染事件,注意到泰国政府和有关地方近期发布的检测报告,支持泰缅双方加强沟通协调,开展科学、负责任的调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问题。中方一贯要求海外中国企业遵守所在国法律,合法合规经营,愿同湄公河流域各国密切合作,共同保护好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质。
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长的河流,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流域人口约7000万,支撑着全球最大的淡水渔业和区域农业。然而,近年来,湄公河及其支流面临多重环境威胁,包括水电大坝、沙矿开采及重金属污染等。泰国清莱大学学者和环保专家指出,缅甸掸邦的采矿活动,特别是缺乏尾矿处理设施的非法金矿,可能通过塞河、谷河和瑞克河(Ruak River)将有毒物质带入湄公河,威胁下游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
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长Chalermchai Sri-on承认,污染源来自境外,泰国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通过外交渠道逐步推进。泰国政府已提出修建检查坝以捕获污染沉积物,并计划投资70亿泰铢用于水资源管理,但专家警告,坝体设计需谨慎,否则可能加剧污染扩散。
湄公河委员会(MRC)作为管理湄公河水资源的政府间机构,近期表示将加强河流水质监测,但对金矿氰化物污染的具体问题未予置评。环保人士呼吁湄公河流域各国加强数据共享和公众参与,改进跨界资源治理,以应对采矿、塑料污染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综合挑战。
泰国清莱省居民和学者批评政府行动迟缓,指出谷河和塞河的污染已威胁120万人的饮用水和农业用水安全。泰国政府表示,正通过国家水资源办公室(ONWR)与缅甸及湄公河委员会协调,拟建立联合水质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