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无序内卷竞争或迎治理拐点
【纬度新闻网】近期,中国汽车市场频繁传出“价格战”降温信号。中共党媒《经济日报》日前发文指出,比亚迪全国范围叫停“限时一口价”,特斯拉中国也上调部分车型价格,业内普遍解读为车市正在“踩刹车”,试图告别长期以来的无序“价格战”。
文章指出,尽管2024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0.9%,但企业盈利能力却不容乐观:上游供应商账期延长、下游经销商普遍亏损,整体市场呈现出“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异常现象。近年来,国内车市价格战已历经多轮,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再到“豪车打对折”,激烈竞争之下,各方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
专家指出,这种“内卷式”价格战并非新鲜事,在家电、手机等消费品行业早有前例。但汽车作为高价值耐用品,与消费者安全息息相关,若无序竞争持续升温,势必影响产品质量和行业生态。一些车企为追求短期销量,可能减少研发投入、压缩成本,甚至出现偷工减料、减质减配等问题,不仅削弱了产业创新力,也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经济日报》强调,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应摆脱“低价换量”的路径依赖。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产业链智能化、创新力强、产品质量优,更需实现“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良性循环。持续无序竞争则会带来资源浪费和低效投入,阻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价格战”降温,除了车企逐渐意识到“降价换量”边际效应递减,也与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密切相关。5月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呼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工信部也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并加强产品抽检和执法协同,遏制不正当竞争苗头。
政策层面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亦提出,要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汽车行业未来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鹿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