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物在医院难觅,国家集采背后的两难选择
近日,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称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难以为孩子开到一款进口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这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医院只提供国产的注射型阿奇霉素,而进口药物难觅踪影。此类问题并非首次引发舆论热议,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糖尿病患者中,当时,原研药被低价国产仿制药所取代,令患者感到困惑和担忧。
自2018年中国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以来,已经覆盖了374种常见病和急救药品。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负担。然而,这也使得很多原研药因价格竞争力不足,逐渐退出公立医院市场。例如,在2023年11月的国家集采中,原研阿奇霉素因报价较高未能入选,最终中标的是价格更为低廉的仿制药。
面对这种现象,国家医保局综合评审专家陈昊表示,原研药退出市场的趋势在集采政策推行后愈加明显。由于原研药价格远高于仿制药,公立医院倾向于选择后者,以减少患者费用和避免医院亏损。此外,医院管理上的困难也导致很多医院“一刀切”,只保留集采中的仿制药,进一步压缩了原研药的市场空间。
陈昊指出,除非未来商业医疗保险能够为原研药提供特定险种覆盖,原研药在公立医院的消失将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对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这类注射剂型,由于是处方药,很难在药店获得使用,又无法被公立医院大规模采购,只能逐渐退出市场。
国家集采政策虽然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也引发了有关仿制药疗效的讨论。虽然国家医保局委托的研究显示,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公众的疑虑依然存在。陈昊指出,仿制药通过的一致性评价只是一个“60分”的及格线,很多仿制药在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上依然难以与原研药媲美。
对于未来的集采制度,陈昊建议,政策应进一步关注药品的管理质量和体系建设,而不仅仅是实物质量。此外,集采过程中应加强对仿制药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通过变更生产工艺来降低成本,从而影响药品质量。
随着国家第十批药品集采的临近,如何平衡药品价格与质量,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将是未来政策优化的关键方向。
中国实行的集采制度在降低药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维持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平衡,将是未来医疗体系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依据了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