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集体“反内卷”:承诺供应商账期限制在60天内

【纬度新闻网】6月10日晚至11日晨,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一股“反内卷”热潮,十余家车企相继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动产业链资金高效流转,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央国企率先垂范,中国一汽明确将“60天付款”作为所属单位付款期限要求,并加强资金监督与过程管理;东风汽车集团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强调践行央企责任,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长安汽车携旗下长安启源、长安凯程、深蓝汽车、阿维塔,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广汽集团则表示,将一如既往坚持不超过60天的账期,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

赛力斯集团表示,其一直遵循合同约定,正常货款账期为60天,倡导主机厂与供应商双赢;吉利汽车集团承诺统一账期至60天内,以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发挥领军企业担当。

6月11日凌晨,比亚迪汽车宣布,为落实国家及相关部委关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调整至60天内。 同日,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等新势力车企也相继承诺将账期统一至60天内,展现行业协同发展决心。

6月11日午间,上汽集团宣布,不仅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还明确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企责任,推动合作伙伴高效协同运行。上汽集团成为此轮“60天账期承诺”中首家明确摒弃商业承兑汇票的车企,引发行业关注。

此次车企集体行动是对6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积极响应。该条例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需在交付后60日内支付款项,且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或以非现金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业内人士指出,《条例》为付款期限“划出红线”,有效遏制部分企业拖欠款项的“套路”,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据统计,中国汽车行业供应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普遍较长,2024年数据显示,比亚迪平均付款周期为127天,上汽集团为164天,吉利控股为127天,长安汽车为205天,理想和蔚来分别为165天和195天,远超欧美市场60至90天的行业标准。 长期账期导致供应商资金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甚至因回款困难而降低产品质量,影响产业链健康发展。

有零部件供应商表示,希望车企明确账期计算方式,例如从货物交付之日起算60天,而非开票后计算,以避免流程漏洞。空气悬挂供应商孔辉科技董事长郭川在公开信中呼吁,供应商送货经检验后即可对账、开票并结算,电汇应成为回款唯一方式。

当前,头部车企多设有供应链金融平台,如比亚迪的“迪链”、长城汽车的“长城链”、东风的“东信”、北汽福田的“福金通”、奇瑞的“宝象”等。这些平台通过融资借贷加深车企与上下游绑定,但也引发争议。有分析师指出,部分车企可能利用平台故意延长账期,规避银行借贷利息,将财务成本转嫁给供应商或经销商。 一家汽车协会人士表示,账期延长可能使供应商利润降低1至2个百分点,若供应商已处于亏损状态,可能进一步影响产品质量。

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持续上升,部分车企如海马汽车达206天,比亚迪146天,长安汽车97天。 此次车企集体承诺缩短账期,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为破解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优化产业链生态提供了实践样本。专家认为,政策的有效落实需依赖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与车企的主动配合,未来或将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保障供应商权益。

业内人士表示,车企缩短账期、优化支付方式的举措,将有效缓解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增强产业链韧性,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政策落地与行业自律加强,汽车产业链有望实现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