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鱼类被宰杀后会承受长达24分钟的剧烈疼痛

鱼类
鱼类(图源:Pixabay)

【纬度新闻网】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鱼类在宰杀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剧烈痛苦,为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动物福利改进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研究由动物福利足迹研究所(Welfare Footprint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牵头,聚焦于每年被捕捞的约一万亿条鱼的痛苦体验。

研究对象为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这种原产于太平洋冷水支流的鱼类,现已成为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的常见食用鱼。研究发现,目前最常用的宰杀方式——窒息(空气或冰水中)会导致每条鱼经历长达22分钟的剧烈痛苦。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廉,但对鱼类的福利影响极大。

研究团队利用“动物福利足迹框架”(WFF)量化了鱼类的痛苦体验。这一框架综合考虑了负面状态(如压力或疼痛)的强度及其持续时间,旨在为生物学家、兽医、养殖户等提供比较和改进动物福利标准的工具。研究指出,暴露于空气仅5秒,鱼类体内就会触发与负面情绪相关的神经化学反应,伴随剧烈的扭动和挣扎行为。随着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鱼类会因血液和脑脊液酸化而逐渐失去意识,这一过程可能持续2至25分钟。

研究估算,按产量标准化,每千克鱼类平均需承受24分钟的痛苦,部分情况下甚至超过一小时的剧烈痛苦。相比之下,电击致晕被认为是更人道的替代方法,可能将每美元资本支出的中度至重度痛苦时间减少20小时。然而,脑部扫描显示,电击致晕的效果因操作差异而参差不齐,需确保鱼类在死亡前完全失去意识。

研究团队表示:“WFF不仅可用于评估宰杀过程的福利影响,还能识别需要优先改进的关键环节。”研究强调,社会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日益增加,消费者运动、认证计划及相关政策正在推动更人道的生产方式。

通过量化鱼类宰杀的痛苦,这项研究为改善每年为人类提供食物的数十亿动物的福祉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呼吁水产养殖业采用更人道的宰杀技术,以减轻动物痛苦并提升行业标准。